信美相互挺好保的信美相互实力如何,值得信赖吗?
信美相互挺好保产品介绍:
信美相互挺好保
1、所属公司
信美相互
2、产品特色
挺好保是信美相互承保的一款保险,它有医疗险的理赔门槛,而理赔是一次性给付 。是要求在保险期间内属于社保范围内的医疗费用,经社保报销后自付达到5万以上的。
3、基本信息
投保年龄:出生满28天-50岁
缴费方式:1年
保险期限:1年
等待期:90天
信美相互挺好保保险责任:
疾病治疗津贴保险金
保额可选10万、20万、30万,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陈胜的社保范围以内的医疗费 用(含住院治疗费用、住院前7天后30天门急诊治疗费用、特殊门诊治疗费用、门诊手术治疗费用),经社保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达5万元的,一次性给付100%保额 。
信美相互挺好保适合人群:
已经配置充足保额的重疾险、保障完善的百万医疗险,还希望补充医疗津贴;三高老人、糖尿病人群。
信美相互挺好保亮点:
1.理赔不限病种
治病的医疗费自付达到5万,一次性赔付10万、20万或30万。
信美相互挺好保综合评价:
信美相互挺好保(长期)是一款医疗险,一个保单年度自付累计5万元,可以一次性赔10万、20万或30万。
保障期3年,每年保费不变。
虽然自付累计达5万元,就可以获得一笔赔付,但“自付”有严格的范围和定义,自费药、自费项目是不计入的,即使社保内的费用,如果未经社保先报销,也不计入。
主流医疗津贴保险一般是按住院天数给付,住院就可以赔,相比之下,信美挺好保(长期)医疗保险属于理赔门槛高的。
如果跟报销型的医疗险对比,理赔条件也不算实用。
举个案例,2016年,深圳市儿童医院通报罗小朋友三次住院费用的总额是 20万左右,医保报销16万多,个人实际支付3万多。
如果购买了百万医疗险,自己支付的这3万,在扣除1万免赔后,可以报销2万。而信美挺好保医疗保险还达不到理赔标准,没办法获赔。
信美挺好保医疗保险更偏向对标重疾险。重疾险要达到理赔,需要满足疾病定义,挺好保不要求疾病定义,只要自己掏钱达到5万元,就可以理赔。
如果已经配置充足保额的重疾险、保障完善的百万医疗险,还希望补充医疗津贴,可以考虑,三高老人、糖尿病都可以投保。
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(以下简称“信美相互人寿”)于2017年5月5日正式获得中国保监会开业批复,并于5月11日取得工商营业执照,是相互制人寿保险组织。
经中国银保监会许可的业务范围为普通型保险,包括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;健康保险;意外伤害保险;万能型保险;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;国家法律、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;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。
信美相互人寿注册地北京,运营资金11.76亿元(本社于2021年底申请增资1.76亿元,增资申请已于2022年1月4日获得中国银保监会批复,待进行工商登记变更),由蚂蚁集团、天弘基金、涌金集团、汤臣倍健等10家企业共同出资。
秉承会员利益至上的宗旨,信美相互人寿以会员共同所有、会员参与管理、会员共享盈余为核心,以全在线运营、数字化为特色,聚焦于同质风险保障人群,着力发展长期养老和健康保障业务,积极开展普惠金融,努力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践行共同富裕重大使命,源源不断注入“信美力量”。
主要股东:
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、国金鼎兴投资有限公司、成都佳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、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 、腾邦国际商业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深圳市新国都股份有限公司、北京远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。
- 信美相互挺好保的信美相互实力如何,值得信
- 挺好保是信美相互承保的一款保险,它有医疗险的理赔门槛,而理赔是一次性给付 。是要求在保险期间内属于社保范围内的医疗费用,经社保报销后自付达到5万以上的。3、基本信息投保年龄:出生满28天-50岁缴费方式:1年保险期限:1年等待期:90天......
- 信美相互医家医医疗险的信美相互实力如何,
- 医家医是信美相互人寿推出的一款医疗险产品,支持出生满30天到70周岁的人群投保,保障期限是1年,保证续保6年。还有4个计划可选,可选0免赔或1万免赔额,投保灵活,还可附加特药保障......
- 信美相互挺好保疾病定额给付医疗保险的信美
- 信美相互挺好保是一款定额给付的医疗津贴保险,投保有三个计划可选,分别是保额10万、20万、30万。30岁投保30万,保费192元,40岁投保30万,保费540元......
- 信美相互挚信一生终身养老保险的信美相互实
- 信美相互挚信一生终身养老保险是一款年金险,可以提供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规划,提升养老品质,确定的养老年金领取,可以保证领取至85岁,领取年龄灵活。3、基本信息投保年龄:出生满7天-65岁保险期间:终身缴费期限:趸/3/5/10年起投金额:趸交5万,3年交1.5万,5年交1万,10年交0.5万......
- 百万医疗险,为啥就只能保20年?
- 百万医疗险保证续保期限最长设定为20年的原因主要涉及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、医疗成本上涨及监管政策等多方面因素......